• 全国
    [切换]
  • 4000-130-178 是金子必会发光

    教育部批准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运营机构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网站介绍 > 教育新闻 >

    为何取消如此多的职业资格证?!

       发布时间:2015-07-29 11:03:01
    分享:

    老话说技多不压身,而近些年中,随着各类职业的进一步细分、新兴行业的发展及就业压力的增大,五花八门的职业资格证成为就业者的追逐目标,...

    老话说“技多不压身”,而近些年中,随着各类职业的进一步细分、新兴行业的发展及就业压力的增大,五花八门的职业资格证成为就业者的追逐目标,变成了“证多不压身”。不过资格证太多太滥也带来诸多问题。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再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以改革释放创业创新活力。

     

    会议决定,在去年以来已取消149项职业资格的基础上,再取消网络广告经纪人、注册电子贸易师、全国外贸业务员、港口装卸工等62项职业资格。据了解,本次取消的是第四批,截至目前已有211项各类职业资格取消。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数百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被相继取消,并不意味着这项工作的“瘦身”完成。下一步,对国务院部门设置实施的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准入类职业资格,以及国务院行业部门和全国性行业协会、学会自行设置的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一律取消;有法律法规依据,但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关系不密切或不宜采取职业资格方式管理的,按程序提请修订法律法规后予以取消。

     

    背景:职业资格“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多


    其实,国务院取消这些职业资格证书也是因为市场选择的结果,有些资格证书并不能满足现状企业和市场的需求,甚至有一些资格证书“挂羊头卖狗肉”,职业资格证书诟病多。

     

    考试遍地开花,水分过重

     

    一方面,职业资格准入裹胁着职业资质的认定,催生出“考证经济”,通过办班、教材、考试来收取高额费用。而“考证经济”的利益冲动,又加剧了相关行政部门设置职业资格许可的冲动,造成许可越来越多,考试遍地开花的局面。而与此同时,这些匆忙设定的资格证、许可证的水分也越来越重,逐渐失去了考核与证明人才能力的意义。

     

    资格繁多,管控混乱

     

    另一方面,职业资格准入许可的繁多,导致了行业管控的种种乱象。比如,建设工程领域的安全员、监理员、建造师等“五大员”制度是工程招投标的“硬件”。这不仅使得“挂证族”有了大量存在的空间,同时,资格管控在还事实上沦为了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外衣。

     

    专家:取消职业资格“松绑”的是人才与市场

     

    清理、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无疑是遏制“疯狂”职业资格证书的一记重拳。接下来,我们来连线央广评论员王健,王老师您好,这已经是国家取消的第四批职业资格认证,那么,您对大批职业资格证被‘精兵简政’怎么看?

     

    央广评论员王健:客观来看,职业资格许可制度,在当时的条件下,起到了一定的筛选作用,也确实在很多方面对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一些曾经看似“高大上”的行业,如今已变得极为普通;一些本来拥有专业分工的领域,也渐变得综合且模糊。而遗留下来的许多“资格证”,不但没有更好地帮助社会发展,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行业与市场发展的绊脚石,甚至由此引发了诸如助推了考证经济,形成特殊产业链条、人为抬高了相关领域的从业门槛,导致出现垄断、挂证、靠证等不少问题与弊端。

     

    专家:职场人士应着眼实际、着眼兴趣、着眼未来


    在数百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被取消的同时,一则“十大最具含金量”的职业资格认证的盘点近期在网络上走红,其中包括国家司法考试、注册会计师资格证、执业医师资格证、中国精算师资格证、心理咨询师等。那么王老师,您对这样的一个盘点怎么看?这些信息是否具有参考意义?那么,在国家持续精简职业资格许可和认证事项的趋势下,从业者又应该如何对待“考证”呢?

     

    王健:首先,职场人应该从职业发展角度出发,选择与个人终身职业规划最为相关的、由国家认证,并得到市场评定认可的证书;其次,要关注国家的相关政策,选择国家着力扶持的、未来发展空间大的行业,通过相关的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这方面的技能;此外,职场人也可以忽略这一纸证书,而是积极参加正规培训,先集中精力把自己的实力做强。

    走进知金| 网站地图| 广告与合作| 联系我们| 诚聘英才| 学籍查询| 学历查询| 学历认证
    知金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国咨询电话:400-818-0011 传真:010-6317443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9号理工科技大厦705室
    京ICP备14053618号-4 京公网备11010802010607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文化市场举报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