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4000-130-178 是金子必会发光

    教育部批准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运营机构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网站介绍 > 教育新闻 >

    我国首次太空授课全记录

       发布时间:2013-06-21 11:17:48
    分享:

    北京6月20日上午10点04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伴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拉开序幕。今天,中国首次将中学物理课的讲台搬上了太空,形成天宫一号与...

    \

    北京6月20日上午10点04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伴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拉开序幕。

    今天,中国首次将中学物理课的讲台搬上了太空,形成天宫一号与教学课堂的有效对接,实现了宇航员“老师”与全国学生的实验互动,让茁壮成长中的中小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了解太空的奥秘。

    航天员“高难度”表演开场

    “大家好,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上午10时11分,距离地面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实验舱内的画面信号传进地面课堂,全场师生的掌声热烈响起,中国首次太空授课的“老师”王亚平和神舟十号的指令长聂海胜、航天员张晓光向全国师生挥手问好。

    “失重,是太空环境中最独特的现象。”王亚平邀请聂海胜客串表演高难度动作。聂海胜盘腿坐起,给同学们展示“悬空打坐”。随后,王亚平伸出食指,用她的“大力神功”使聂海胜颠倒翻转。顿时,笑声和掌声充斥着天地课堂。

    地面上测物体质量的方法在太空中还好用吗?

    有趣的失重表演后,王亚平向同学们抛出第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们怎样测量物体的质量?”

    现场学生将手臂高高举起,都希望与航天员“老师”交流自己的方法。

    “我们可以用天平来测物体的质量。”

    “在家时,我用电子秤测量自己的体重。如果要测大物体的时候,可以用‘曹冲称象’这种办法。”

    听到“曹冲称象”4个字时,王亚平认真的表情化成了笑容,对同学们利用动量守恒定律、弹簧测力计测量的回答也频频点头。

    这时,王亚平又问同学们:“在地面上的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在太空中还好用吗?”

    聂海胜将装有两根弹簧的物理实验教具交给了王亚平,“摄像师”张晓光将镜头慢慢推近教具。与此同时,地面课堂教师也展示着同样的教具。

    对比之下,王亚平的教具中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却停留在统一水平线,无法显示出两个物体质量的差别。

    “那么在太空中,我们航天员想要知道自己胖了还是瘦了该怎么办呢?”通过这个物理对比小实验,王亚平开始向同学们介绍太空中测量物体质量的装置——质量测量仪(图一)。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清楚质量测量仪的工作原理,指令长聂海胜亲自演示了这个装置测量体重的全过程。

    关于质量测量仪的原理,王亚平也做出了解释:“其实就是我们学过的牛顿第二定律,物理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度。如果我们想办法测出力和加速度,就可以算出物体的质量了。”

    对太空舱装置的演示和讲解,让同学们恍然大悟:物理课本上的牛顿第二定律也可以这么应用。

    物体在太空中如何运动?

    单摆的小球在太空中如何运动?王亚平为学生们展示另一个太空实验。

    她的手指轻轻松开,小球却飘了起来。这是为什么呢?王亚平说:“因为在太空中,小球处于失重状态,没有了回复力,所以不能像在地面上一样做往复摆动。”

    “如果推小球一下,它会怎么运动呢?”又一个问题被王亚平提出。

    学生们一边思考,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观察王亚平的操作。被轻轻一推,小球绕着摆轴神奇地转动了起来,不停地进行圆周运动(图二)。

    正在学生们思考原因的时候,王亚平开始解释:“这是因为小球处于失重状态,即使给小球一个很小的初速度,它也能绕摆轴做圆周运动。但在地面上,它需要足够大的初速度才能实现。”

    “你在太空飘浮的过程中,是否能感知到上和下的方位感呢?”两个实验环节结束后,现场的学生向太空中的“老师”提出了自己好奇的问题。

    这时,王亚平用“杂技”表演进行解释。在指令长聂海胜的帮助下,王亚平的身体在空中两次翻转90度,并告诉大家她的方位感——总是头顶为上,脚底为下。

    “我们在太空中是感觉不到上和下的。”王亚平说,“但是在‘天宫’中为了方便工作和生活,我们人为定义了上和下,将朝地球的一面设为下方,铺设了地板。”

    陀螺的定轴性原理为中学生熟知,也被广泛应用于科技设备中,利用陀螺组合定向。王亚平说:“我们居住的‘天宫’就安装了很多利用定轴性原理制作的仪器,用于测量航天器的姿态。”旋转的陀螺在空中飘浮运动,即使受到作用力,轴向也不改变(图三)。

    水滴在太空中是什么形状?

    “如果诗人李白在‘天宫’中生活,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句了。”王亚平一边讲解,一边展示太空中使用的饮水袋,“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水不会自己流出。”

    随着王亚平轻轻挤压饮水袋,水滴停留在空中,并越变越大,晶莹剔透,静静地停留在她的指尖上。

    接下来,王亚平将圆形的金属圈伸进水袋,当金属圈抽出时,在它内部形成了一层厚厚的水膜(图四)。她轻轻晃动,金属圈上的水膜也不会破裂。

    “这在地面上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有重力的影响,水膜一出水就容易破裂。”王亚平说,“但太空中水处于失重状态,水的表面张力就能大显神威。”

    “我们在失重状态下,见到了很多地球上看不到的现象,同学们想看吗?”王亚平的话音刚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

    这时,王亚平往水膜上慢慢加水,水膜将空中的水珠一滴一滴吸收进去,不断变大,最终形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大水球(图五)。

    她将水球放在自己的正前方。看到“老师”的头像倒影出现在水球表面,现场的学生不断鼓掌,连连惊叹。

    在水球中注入气体,两个大气泡在水球中独立飘浮;在水球中注入红色液体,红色慢慢散开,将透明的水球变成红色。

    在学生们的掌声中,王亚平说:“太空中有许多奇特的物理现象,利用太空的独特资源,一方面我们可以开展基础研究,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为应用服务。通过对比太空中的差异,改变地面的生产工艺。”

    太空中的奥秘还有多少?

    “太空中的水是从地面带上去的吗?还是再生的?以后还会被回收起来再利用吗?”在提问环节,学生们热情高涨,其中一位同学问及当前大家最关心的水资源问题。

    “我们在‘天宫’使用的水都是从地面带来的。”聂海胜说,在太空中,资源的循环利用是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这需要有先进的技术和复杂的设备。我国的空间站将采用先进的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技术,在天宫一号里,我们也进行了关键技术的相关实验,将努力把空间站建设成高效、节约的空间站。

    热爱航天的同学平时对太空垃圾有些了解。在太空授课现场,有一名同学问到这个问题:“看到太空垃圾了吗?天宫一号是否有防护措施呢?”

    王亚平微笑着回答说:“这几天我们还没有看到太空垃圾,但太空垃圾是确实存在的。虽然它与航天器相撞的几率很小,但是数量却不少。而且,一旦与航天器相撞后果将不堪设想。”她还告诉同学们,神舟十号在发射前,已经对太空垃圾进行了预警分析,以确保航天员的安全。

    失重环境对身体健康不利。一位男同学关切地问航天员“老师”,在太空中有哪些应对措施?“失重,会造成心血管失常、骨质疏松等问题。”聂海胜说,“我们利用体育锻炼、药物和体液重新分布等方法进行防护。”他还向同学们展示了带到太空中的运动设备。

    同学们对太空充满了奇妙的想象,问题也多种多样。“你们看到星星会闪烁吗?能看到UFO吗?”在一个同学提问下,王亚平为大家描述着从太空中看到的景象,“我们能看到美丽的地球,能看到星辰,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UFO。”

    王亚平进一步解释说:“因为我们处于大气层之外,没有大气层干扰,所以我们看到的星星格外明亮,但是星星不会闪烁。同样,由于没有大气对光的散射作用,我们看到的天空不是蓝色的,而是深邃的黑色。另外,我们每天可以看到16次日出,每90分钟就可以绕地球一圈。”

    航天员愿同学们为中国梦添彩

    渐渐接近11点,太空授课进入尾声,但同学们与航天员们的互动还意犹未尽。这时,3位航天员又一次共同在镜头前出现。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依次为全国学生送上寄语,“愿同学们刻苦学习,增长知识,为中国梦添彩!”“深邃太空,奥秘无穷,探索无止境,让我们共同努力!”“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科学梦,中国梦。我国首次太空授课让全国的中小学生接近太空、感知科学魅力,也帮助同学们坚定科学探索的信心和决心。

    “平时我对物理就很感兴趣,希望以后能够投身科研。”授课结束后,北京十二中钱学森航天试验班高一学生宋欣珂激动地说,“航天员展示的失重状态下的水球实验非常精彩,我打算去查阅一些水的表面张力的相关资料。同时,航天员们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也很令我敬佩,要向他们学习。” 

    相关推荐

    走进知金| 网站地图| 广告与合作| 联系我们| 诚聘英才| 学籍查询| 学历查询| 学历认证
    知金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国咨询电话:400-818-0011 传真:010-6317443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9号理工科技大厦705室
    京ICP备14053618号-4 京公网备11010802010607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文化市场举报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