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400-818-0011 是金子必会发光

    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运营机构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教育新闻 >

    自考学历可以购买吗,是真的吗?

       发布时间:2022-01-21 09:35:09
    分享:

    自从1981年自考模式的创立,并逐渐被社会所认可,越来越多的人想要通过自考提升学历,但是因为其难度较高,所以有一部分想要获取学历的同学

    自从1981年自考模式的创立,并逐渐被社会所认可,越来越多的人想要通过自考提升学历,但是因为其难度较高,所以有一部分想要获取学历的同学肯定想问:自考学历能不能花钱买?当然不可以了,这是要自己去考的,只有达到相应的标准,才能拿到自考学历。

    自考的含金量高,是因为它的获得难度较大,每年报考的人数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能够通过,就是因为自考学历的获得量少,通过率不高,社会认可程度才会那么高,仅次于统招学历,高于其他任何成人自考的学历。这其中的因果关系需要自己理清,是因为每年的产出比率低才决定了它的含金量,而不是把含金量理解为所获得的学历值多少钱。

    那么接下来为大家整理一下,自考为什么含金量高,也就是说它到底难在哪里和该如何用努力和学习时间去购买。

    自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考,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创立,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历证明是属成人教育中在社会的认可程度最高的,是因为,自考学历需要自己去报名参加考试,需要自己购买自己相关的课本资料学习,并且通过一门又一门科目考试,通过之后,看是否攒够了换取毕业证明的学分才得以换取毕业证,这之间的辛苦想必大家能够想象。与其他几种成人教育的模式相比,自考的取证周期短,但是需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其他几种考试模式,就好像是在用时间在换取一个学历证明,含金量自然不高,而且取证的周期长,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

    获取是比较难,但并不是没有辅助的方法。自考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自然除了个人自学自考还有第二种方式可以选择,那就是社会助学自考。社会助学自考又分为全日制自考、业余制自考和网络班自考。

    全日制自考,上课时间是在周一到周五,工作日上课,在校读书,统招式的学习环境,提供住宿,学习环境好,读书效率高,有在校的学习气氛,更加容易消化知识。但相对的,因为花费的人力物力都高,所以收费也较高,但总体来讲,获得收益也高,学习起来也更加容易。

    业余制自考,面授,部分教学点交两年学费会提供网课,周六日学习。有可能是周六或周日,也有可能是两天,依据所报的专业而定,读书时间比全日制自由,适合在读生和在职员工

    网络班自考,这一种社会助学自考是利用网络授课的方式给电脑前或手机前的同学进行自考科目的教学,因为其学习时间自由,没有固定的上课地点等特点,使它成为这三种社会助学自考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其受用人群可以有远在外地的上班族,也可以是对视频授课更有接受能力的人,学费相对于其他两种社会助学方式,这一种的学费更低,因为不需要老师面授和学校提供住宿。

    但是参加并不代表着一定能够通过考试,还得付出自己的精力和学习时间。

    所以,想要获得含金量高,能帮助自己在工作方面有所发展的自考学历证明,并不能直接使用金钱去购买。但是既然在以后的生活中有用到学历的需要,那么花费自己的一些精力参加社会助学自考报班学习想必也是不难通过的。希望大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参加社会助学自考,目的都是为了拿取学历,而自主学习伴随着的是,可能会浪费自己更多的时间成本、增加没有通过考试的风险;参加社会助学自考,需要为学习机构的人力和专业老师付出的精力付费,但也增加了自己通过考试几率。所以,选择哪一种方式需要经过对自身详细情况的判断取舍。

    总而言之,自考学历想用金钱直接购买,那是不可能的。除了金钱,还得付出精力和时间成本,要不然每个人都通过用钱购买拿到学历,含金量自然也就不高了。

    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内容非院校招生宣传广告,请以院校官方发布的通知为准。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标签:

    自考学历         自考        
    走进知金| 网站地图| 广告与合作| 联系我们| 诚聘英才| 学籍查询| 学历查询| 学历认证| 网络教育专升本
    知金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国咨询电话:400-818-0011 传真:010-6317443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9号理工科技大厦705室
    京ICP备14053618号-4 京公网备11010802010607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文化市场举报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