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佛系,其实你是怕输!
当代青年常常以佛系自居,表现出一种不争不抢,不求输赢,不苛求、不在乎、不计较,看淡一切,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但也有很多人是假性佛系
当代青年常常以“佛系”自居,表现出一种“不争不抢,不求输赢,不苛求、不在乎、不计较,看淡一切,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但也有很多人是“假性佛系”,他们的“佛系”不过是一种求之不得所以干脆降低人生期待值的无奈,是一种消极应对的生活态度。
比如
佛系学生:不会五点半起来背单词,也不会刷题到12点;不会迟到一分钟,也绝不会早到半小时;不为高分所撼动,不为批评而奋发;拿到30分的考卷,告诉自己:“考过了就是缘,挂了也是命”。
佛系员工:对工作丧失热情,索性放下执念,不悲不喜。收到领导批评,他说“哦知道了”;受到领导表扬,他说:“哦谢谢”;工作量剧增,他说:“哦好的”...心态处于躺平状态,活成了一个大写的“哦”。
佛系人生真的没有期待吗?不尽然。“佛系生活”的背后是什么呢?
害怕失败所以不敢主动争取
作家王小波曾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这句话可以延展为:大部分人的痛苦,都是因为能力跟欲望不匹配。
因为不匹配,于是可以预测到失败,而为了降低失败的概率,避免痛苦产生,我们只能要么提高能力,要么降低欲望。
变得“佛系”、随遇而安,就是用降低欲望来防御失败的一种方式。
人们常说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也是防御心理的其中一种表现。
公务员,大家都感觉当公务员多好。
但考公务员的复习是个枯燥漫长的过程,通过率也不算高,很多人隐隐担心自己无法坚持下去,也无法通过考试,所以心里开始打退堂鼓。
在没有了解具体情况时,就开始跟自己说:报考有专业需求,今年不一定有适合自己的岗位;
就算有适合的岗位,全市人口那么多,也不一定能考过笔试,过了笔试,也不一定能过面试;
退一万步说,就算考到了,里面的工作内容也会很枯燥.......
通过故意夸大以后的遭遇,以此来逃避“备考”的痛苦,再用逃避的方式来躲开“考不上”的失败。
因为认为自己的努力肯定是会白费的,最后也就打消了考公务员的念头。
这些心理防御都是无意识的,目的是保护自己,避免自己受伤。
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一些“副作用”。
如果为了逃避失败的痛苦而不让自己尝试,那也就享受不了成功的喜悦。
害怕失败,所以无法主动站稳在高处
除了害怕失败而不敢主动之外,还有一类人,即使是已经拥有了不错的事物,也无法逃脱失败恐惧。
他们总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握住自己想要的事物。
就算拥有了也只是出于侥幸,没有办法长久维持。
一个朋友,在机缘巧合下,进入一家自己超级喜欢的世界五百强公司,拥有着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
在朋友眼里,他已经升职加薪,走到“人生巅峰”。
但他却过得比以前更难。
因为他觉得,在“巅峰”之后,等待他的只能是下坡路。
其实他大部分压力,并非来自工作,而是来源于自我怀疑。
那些来自上司、同事、朋友等外部的肯定并不能让他找到内在的信心。
他依旧不相信自己可以把握好这个职位,每天都撑得很辛苦。
在1978年,心理学者把这种不相信自己能力的现象称为“冒充者综合征”。
有这种倾向的人,他们不相信客观标准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否定自身的努力。
每当在取得好成绩时,都会认为自己只是一时走运,才骗过了所有人。
不过“冒充者综合征”并不属于心理疾病,也不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
更多指的是出现在自认为不配得到某种事情下的暂时性紧张。
他都不相信自己对有美好事物的把握能力,认为失去是早晚的事,每天都在为已经拥有的事物感到战战兢兢。
比起“求而不得”,他们更害怕“得而复失”。
所以宁愿一开始就没有拥有过。
因为害怕面对失败的痛苦,所以不敢去追求,即使得到了,也会觉得好东西不会永远属于自己,再进一步禁锢自己的行动。
于是他们变得越来越沉默封闭,越来越觉得人生乏味。
大胆走出自己的“安全区
当我们真的努力去做了,就会发现结果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破茧成蝶的蜕变,这是比成功更让人振奋的事。
日本作家吉野源三郎在《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中提到:
如果说到冰水有什么味道,就只能由你亲自喝喝看才能明白。
不管别人怎么说明,只有喝过的人才知道水真正的味道。
人生也有许多这样的事。
关键,在你自己。
过度地留守在“安全区”,只会让自己的人生原地不前。想要的就勇敢去追求,你的未来才能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