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400-818-0011 是金子必会发光

    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运营机构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教育新闻 >

    教育要超越功利,回归本原,建立面向未来的学习共同体

       发布时间:2018-01-10 10:58:00
    分享:

    未来教育有无限可能,面向未来的教育一定是连接灵魂的学习共同体。未来人才,是未来教育最终的目标使命。通览世界各个主要教育体的研究成果


    未来教育有无限可能,面向未来的教育一定是连接灵魂的学习共同体。

    未来人才,是未来教育最终的目标使命。通览世界各个主要教育体的研究成果发现,对“核心素养”的坚持有助于我们对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做出理性的预判,以应对不确定的未知世界。因此我们深思,人大附中培养的未来人才应该是:具备人文和科技相交融的跨界创新型全球公民、具备世界眼光且德才兼备的中国脊梁。

    我们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已极大丰富,他们越来越多地生活在跨界与整合的时空。当学生不需再纠结于有用的“数理化”和无用的“音美体”的区别时,而可以根据自己的项目、产品和情境的需求来决定自己选修的课程时,当我们灵魂教育、君子教育的人文与科技交融到一起时,才能最终成就一个个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全球公民。

    教育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当今教育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回归教育的本原。

    未来课堂,是基于跨学科整合、在真实场景中以项目实践展开的深度学习。教学不是教师在讲台上的独舞,而是与学生的共舞;学习知识本身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变为知识的建构者;小而精的高定制个性化学习会大量涌现。以讨论深化思维、培养思维,以为了解决真实问题而展开的项目式教学PBL(ProjectBasedLearning)和STEAM教学就在眼前;任意时间、任何地点与更多人的时时互动,将是未来因需求而上课的常态;基于三维空间整合的先进信息化教学环境,将逐渐更新现有教室等基本的学习环境。数据驱动也势必对教学评价系统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未来课堂必然是架构在互联网上的新教育,而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社交化、个性化和终身化三个方面。教学方式同时也会发生转变:教师不会被AI取代;知识的传递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一改之前的单向流动为双向互动,教学活动逐渐成为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一种服务,因此教师将担任更具有创造性的角色。

    未来组织管理与评价,会产生多方面改变。名师将会被重新定义,优秀教师与学校的关系变成了弱连接的弱关系,这是此前的时代所难以想象的。教师不依赖学校也能生存,他们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打造自身的品牌,成为被市场认可的“网红教师”“个体教师”。所以在当下时代,一切回到人才、服务于人才,给人才以机会和平台,才是学校事业生生不息之所在。还有一点也不得不引起注意:由于对现有教育的不满,许多社会精英和有识之士纷纷加入办学的队伍,教育的参与者越来越多。因此,如何找到教师自己独特的定位和价值,协调各方力量共同推动教育变革,是教师共同面临的一大挑战。

    传统学校的组织形态优势正在退化,而劣势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加凸显,尤其是标准统一、组织固化、运行机械以及在创新能力培养上的缺陷。未来学校变革的主导趋势,是采用弹性学制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根据学生的能力而非年龄来组织学习;跨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围绕学生的真实生活重建课程体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私人定制的教育;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提供灵活的教学安排,而不是按照传统的学期或者固定的课程结构;打破现有的学制,加强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为学生提供富有选择、更有个性、更加精准的教育。同时,学生将会更多地参与学校的组织管理。

    教师是与学生直接对话的人。管理模式要及时做出改变,不是因岗配人,而是因人设事:业务跟随人才走,有什么人就发展什么业务,人才版图决定业务版图。

    未来的评价体系一定是大数据支撑下的评价,基于算法的精确匹配已全面波及到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福利等各个领域。现在考试评价是选拔性的,而未来考试评价是诊断性的。大数据会记录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记录在哪些方面、哪个点上有问题,然后提供技术支持,如反馈、个性化学习、预测,它更多是做诊断而不是做鉴定。

    (翟小宁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委员,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教授、特级教师、管理学博士,北京市特级教师协会会长。)

    标签:

    建立面向未来的学习共同        

    相关推荐

    走进知金| 网站地图| 广告与合作| 联系我们| 诚聘英才| 学籍查询| 学历查询| 学历认证| 网络教育专升本
    知金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国咨询电话:400-818-0011 传真:010-6317443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9号理工科技大厦705室
    京ICP备14053618号-4 京公网备11010802010607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文化市场举报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