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85”、“211”时代,由于获得“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高校身份固定,占据了绝大部分的资金和资源,而名单之外的学校特别是地方高校,不管如何努力,办学成绩多么优秀,其专业如何具有独特优势,都无法挤进这个排行榜,于是,就制约了地方高校的办学活力和积极性。学校无法获取足够的资金,做大做强优势学科,也招不到一流的学生。“双一流”建设扭转了上述局面:5年一评审,“双一流”不再是终身制;地方院校也有望纳入“双一流”名单。
朱国宏介绍,比如上海此次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的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音乐学院等4所地方高校。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虽然此次未入选“双一流”,但从现在开始,将主动加入“双一流”建设行列。这位校长认为,从已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来看,入选高校绝大部分是重点高校,地方高校相对较少。从实际办学条件来看,绝大多数地方高校与“双一流”建设要求有明显的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高校可以无所作为。地方高校如果缺乏紧迫感,不主动对标追赶,与重点高校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朱国宏认为,“地方高校在创建“双一流”过程中不能照搬已入选的建设高校的办学模式,要独辟蹊径,根据自身的传统、特点和优势精心谋划。要有所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实现‘弯道超车’、错位竞争,在一两个点上取得重要突破。”比如,外经贸大学长期在经贸领域及商科具有特色和优势,就是追求世界一流的方向。
上海体育学院规划发展处延长邹军教授则认为,“双一流”建设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坚持“三步走”,为地方高校建设提供了广阔时空。首先,地方高校拥有充足的建设时间。经过多年建设,地方高校整体实现了长足发展,但办学实力依然相对薄弱。对地方高校而言,“双一流”建设虽不能一蹴而就,却可以久久为功。上海体育学院的“三步走”计划是:到2020年,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学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在世界体育学学科领域内具备一定的话语权。到2030年,体育学学科稳居世界一流行列,基本建成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到本世纪中叶,体育学学科位居世界一流前列,全面建成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一流体育大学。“在重点学科上重点突破,拥有充足的时间,这是地方高校争创‘双一流’的有效途径。”
其次,追求世界一流,地方高校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过去,部分重点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而地方高校是重点建设的缺席者,不仅没有获得发展资源,也缺少了世界眼光。现在,“双一流”的推进,要求地方高校同样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这就促使地方高校不断强化开放发展的理念和交流合作的意识,积极主动地走出地方、走向世界,借助各类资源来发展自己,并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邹军表示,地方高校一旦融入“双一流”,将同时面对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部,“钱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希望在高考招生、引进人才、科研机制等各方面都有相应的政策。当然,地方高校更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