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400-818-0011 是金子必会发光

    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运营机构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教育新闻 >

    上海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 约3成毕业生小微企业就业

       发布时间:2016-10-19 11:09:00
    分享:

    日前发布的《上海市2016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显示,在上海,两成高校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小微企业吸纳了三分之一的高校毕业生。统计还显示,2016届上海高校毕业生共17 1万人

    日前发布的《上海市2016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显示,在上海,两成高校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小微企业吸纳了三分之一的高校毕业生。统计还显示,2016届上海高校毕业生共17.1万人,就业率达96.5%。

    这份报告由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中心会同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联合发布,以上海市劳动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为基础,研究分析了进入上海市人力资源市场的8.5万名(升学、出国、去外省市就业的除外)2016届上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从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来看,民营企业吸纳的2016届上海高校毕业生最多,约占21.7%;外商投资企业吸纳的高校毕业生约占14.9%,国有企业吸纳的高校毕业生约占9.4%。

    从不同规模的用人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来看,32.4%的2016届上海高校毕业生选择在从业人员规模10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就业,比2015届毕业生上升0.4个百分点。在500人及以上规模的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占43.4%,比2015届毕业生下降0.4个百分点。从近两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上海高校毕业生在不同规模用人单位就业的分布结构,基本保持稳定。

    统计还显示,2016届上海高校外省市生源毕业生中,除升学、出国、去外省市就业的之外,已有3.5万人在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办理了就业登记手续,占外省市生源高校毕业生总数的32.1%,较2015届上海高校毕业生的同期水平提高了7.4个百分点,外省市生源毕业生在沪就业的意愿在增强。

    专家分析指出,从最近几届上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规律来看,未来几个月还将有不少外地生源的高校毕业生陆续进入上海人力资源市场,这一比例有望进一步提高。

    此外,外省市生源毕业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以读书深造、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方式留在了上海,真正离开上海到外省市求职就业的并不多。

    2016届上海高校毕业生自今年6月陆续毕业以来,就业状况已发生了较大变化,有些离校时尚未就业的毕业生目前已经实现了就业,也有一部分已经就业的毕业生跳槽离开了原先的就业单位。

    为了动态了解未登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真实就业状况,上海市人社局就业促进中心结合相关业务系统的数据,组织就业援助员对尚未登记就业、也没有出国或升学的上海市户籍高校毕业生逐一进行了调查排摸。

    调查结果显示,截至9月底,共有3894名上海市户籍的上海高校毕业生正在积极求职或参加相关培训。

    从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学历结构来看,大专高职学历的人数最多,约占57.8%;其次是本科学历的毕业生,约占41.1%;硕士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仅占1.1%。

    从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结构来看,财经商贸、文化艺术的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分别占21.6%和17.6%。这类专业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较多,反映了该专业的毕业生供过于求、可替代性强、就业竞争较为激烈的社会现实,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多样性。

    有专家分析指出,财经商贸类专业的不少毕业生在校期间就开网店、做电商,文化艺术类毕业生中则有不少人选择自主创业或者从事自由职业。

    专家介绍,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并不急于寻找工作,而是选择自主创业或者较长时间的外出旅游,慢慢考虑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也就是所谓的“慢就业”。

    专家同时提醒,“慢就业”不等于不就业,不应成为浪费青春、逃避竞争的借口;窝在家里不就业做“啃老族”,不但会给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也不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和职业生涯的发展。

    标签:

    大学生就业         高等教育         小微企业        

    相关推荐

    走进知金| 网站地图| 广告与合作| 联系我们| 诚聘英才| 学籍查询| 学历查询| 学历认证| 网络教育专升本
    知金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国咨询电话:400-818-0011 传真:010-6317443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9号理工科技大厦705室
    京ICP备14053618号-4 京公网备11010802010607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文化市场举报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