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400-818-0011 是金子必会发光

    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运营机构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教育新闻 >

    远程高等学历教育“取消审批”后的震荡(三)

       发布时间:2014-04-22 09:31:48
    分享:

    上海交通大学徐乃庄:在确定的规范、标准之下开展公平竞争,行业才能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徐乃庄教授,是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历程的参与者、见...

    上海交通大学徐乃庄:在确定的规范、标准之下开展公平竞争,行业才能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徐乃庄教授,是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历程的参与者、见证者,参与了教育部网络学历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在采访中他认为:“取消行政审批是国务院简政放权的重大举措,我相信这项政策的出台,会推动现代远程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他进一步分析认为,在“取消审批”之后,应该对现代远程教育继续进行规范治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质量,进一步取得社会的认可,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规范治理分三个层次。一是教育部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决定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规划、建设教育治理体系。二是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加强自身建设,制订一系列制度、规范、标准,通过认证、评估、检查等一系列措施,切实加强行业自律、推进改革发展。三是办学单位和支持服务单位,要不断提高教学和服务质量,进行自我规范。以三个层次来进行规范治理,就使责任分工更加明确,政府做政府的事情,民间做民间的事情,这应该是简政放权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徐乃庄不赞同“一放就乱”的说法,他认为教育和其他经济、社会领域一样,只要治理、监管措施到位,这种局面完全可以避免。科学的开放理应导致健康的发展。

    新政策对现有的网络教育学院会有怎样的影响,取决于下一步具体政策的走向。今后网络教育如何发展,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把网络教育作为学历继续教育的一种类型、一种形式,二是把网络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一种手段。如果还是作为一种类型,各个网院今后要做的是一如既往牢牢把握两个关键词,一个关键词是规范,一个关键词是质量。要始终围绕着这两个方面来推进改革、做好工作,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如果作为一种手段,各个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应该在各类学历继续教育综合改革和融合的过程中,起到引领作用。远程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是函授教育,第二代是广播电视教育,第三代是以网络等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经过15年的试点,在教育部领导下,现代远程教育在技术、手段、模式上,包括在优质资源的建设上,是走在前列的。无论政策发生怎样的调整,都不妨碍发挥网络教育在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中的应有作用。此外,在现代远程教育领域,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当前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今后应该注重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

    他认为,不管是作为类型也好,手段也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一些政策应该保留,比如自主招生、宽进严出、经过物价部门批准后按成本收费等。2000年,当时的教育部领导在一次全国性大会上指出,这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办学自主权下放。保留这些政策,不仅符合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也符合整个社会发展的方向。

    他看好远程教育的未来。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在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包括在教育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不能把现代远程教育狭隘地理解为仅仅是学历教育或者继续教育,它是实现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公平,乃至推进社会公平和发展的一个有力方式和手段。它不但可以推进全日制高等教育的信息化,也会对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的信息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他说,需要指出的是,整个现代远程教育行业,从教育部到试点高校远程教育协作组到绝大部分网院院长,都希望开放网络学历教育。因为,只有在确定的规范、标准之下开展公平竞争,一个行业才能发展,一个事业才有希望,这是无数事实证明了的。所以,行业的主流是希望开放、发展,绝不是垄断。

    他表示,我们一直希望能够积极发展网络学历教育,而且也希望能够与其它类型的成人教育,如开放教育、函授、夜大、自考等携起手来,一起把我们国家的继续教育事业推向前进。这是我们真诚的愿望,也是大家一直在做的事情。

    标签:

    学历教育        
    走进知金| 网站地图| 广告与合作| 联系我们| 诚聘英才| 学籍查询| 学历查询| 学历认证| 网络教育专升本
    知金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国咨询电话:400-818-0011 传真:010-6317443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9号理工科技大厦705室
    京ICP备14053618号-4 京公网备11010802010607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文化市场举报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