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400-818-0011 是金子必会发光

    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运营机构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教育新闻 >

    在线教育未成功,因为用户消费习惯尚未形成?

       发布时间:2014-03-28 16:54:58
    分享:

    这一年多来,无数个在线教育新品牌,新项目揭竿而起,大有颠覆教育培训的感觉。细心想来大家都做了什么?达到什么效果?有什么特色?受到多少...

      这一年多来,无数个在线教育新品牌,新项目揭竿而起,大有颠覆教育培训的感觉。细心想来大家都做了什么?达到什么效果?有什么特色?受到多少用户追捧?理性的现实一次次让从业者回归本质的思考。事做对了吗?钱花对了吗?
      从几个方面来看当前在线教育有几个方向:平台方、项目方、内容供应方。这几种方向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平台方:流量大。这点在其他行业的利用效果很不错,唯独在教育行业遭遇瓶颈。流量成本对于当前的教育行业而言,已经无法按照常规购买方式来合作。再做变现只能依靠串联教育产品与做垂直。提供视频展示、互动沟通、在线支付购买等完成。
      项目方:选好一个细分领域,深入做内容、做平台展示、做测试与课程笔记等小工具。常见有K12、考试等项目都提供这种类型的功能。现在这类教育产品同质化比较普遍,营销亮点都在靠打造名师,做用户体验过程中。流量是招生与售卖的瓶颈,大家普遍在做的就是宣传平台功能点。
      内容供应方:大多处于盲从过程中,录课件最为常见。直播授课的用户依然少数,还未形成更大的规模。用户购买的冲动不高,课程质量与体验还与线下有较大差距。作为内容提供商,需要老师突破个人讲课风格,平台提供更优质的后期制作。形成转化更需集团作战才有可能完成。
      在整个在线教育领域,没有进来的人很着急,进来的人却头疼投入产出比不理想。热闹的市场做起来却很艰难。这个行业到底要什么?还缺什么?如何来做及做什么能够在当前更有实际的产出?
      在线教育要想形成更大规模的影响力,还需在几个方面夯实基础:
      1. 强化学习中的成果。
      在线教育当前没有学分、学了什么收获似乎也没有那么直接的体现,网上学习比较容易注意力分散,碎片化的学习结果很难使用户有收获的感觉。在线教育的学习资料和课程,如何让学生更加有收获感,也许可以参考游戏的模式。游戏过程中的积分累计,晋级后的装备变化都是黏住用户的手段。
      2. 课程突破单一枯燥形式
      看视频就是在线学习?这个尚还需更多的验证与突破。所有的在线学习平台当前做的无非都是在还原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在线教育的机会应该更多在于打破枯燥无味的线下讲堂,让学生从枯燥中解脱出来。
      3. 用户缺乏在线课程的消费习惯
      在当前阶段,即使平台功能上能够突破数十万人同时在线,真正能够被信任,被购买,被专门花时间在线耐心倾听的课程又有多少?平台能做的更多也许应该是导购,而非完成基本平台功能。平台公信力是下一个比拼的关键点,真正能养成用户消费习惯的产品也许才能带来在线教育的革命。
      4. 让懂得教育的教师走出围城
      现在在线教育最热闹的还属培训机构摸爬滚打出来的机构名师,他们懂教学,也懂自我营销。而更多传统体质下懂教学,站在讲台上数年的一线优秀教师,依然无法走出制度的壁垒。而教育体制内的资源却都是当前网络大众所需要的。鼓励360行的老师都能走上网络授课,暂时来看还比较遥远。而面对互联网的冲击,老师们也还都陷在固定饭碗与改变创新的两难选择中。
      对于行业机构关注的BAT进入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但从当前的行业状况来看,这种担忧大可不必太过焦虑。BAT当前在做的也都还是简单的平台功能阶段,距离更大规模的行业整合和深入细分领域做创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流量固然是在线教育从业机构比较稀缺的,但在投入成本中对比来看,如何让原有网民更有粘性、用户体验更加,知识点传授方式更加科学合理,不同细分领域采用不同的方式完成在线授课,以及在更多长尾的技能培训领域发挥出更大价值,都还在最初的构建与探索阶段。
      最后,对于这个大趋势看好,当前普遍艰难的在线教育领域来说。深耕细作,潜心做内容,保持开放的心态做创新,也许才能最终走出一条大道来。

    标签:

    相关推荐

    走进知金| 网站地图| 广告与合作| 联系我们| 诚聘英才| 学籍查询| 学历查询| 学历认证| 网络教育专升本
    知金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国咨询电话:400-818-0011 传真:010-6317443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9号理工科技大厦705室
    京ICP备14053618号-4 京公网备11010802010607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文化市场举报热线